热线电话

保险需要创新 更需过硬服务

  电影《西虹市首富》里,主人公王多鱼为了在一个月内花光手上的十亿资金,推出了一项“脂肪险计划”。一块钱购买一份脂肪险,买保险的人每减掉一克脂肪就能来换1块钱。正是这一波操作,王多鱼花光了所有的钱。

  在保险业的实践中,虽然业内尚未有“脂肪险”,但“中秋赏月险”“扶老人险”“忘穿秋裤险”甚至“鹿晗恋爱险”等奇葩保险也曾引起热议。这些保险产品的名字五花八门,有人不免疑惑,这些保险是为了赚眼球,还是能切实有所保障?

  进入互联网时代,在传统险种基础上,一些新险种在网络站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。不少“奇葩”保险具有很强的眼球效应,经过自媒体、互联网等途径的参与式营销,较传统营销模式人力成本更低。与线下保险销售模式相比,奇葩保险在营销定位上更为精准。如有的险种定位于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,紧紧抓住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,产品新奇且投保费用低,吸引了不少人凑热闹投保。比如前面提到的爱情险、“鹿晗恋爱险”等基本都属于这类保险。

  与保险业传统的财产保险、人身保险、责任保险相比,奇葩保险更具有想象力,不少产品具有互联网基因,侧重投保人的互动和参与感,在投保范围和保险额度上都赋予投保人较高的自主权,在保险费率上也更加灵活。

  毋庸置疑,五花八门的险种契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,抓住现代人的消费心理,丰富了保险市场的产品品种类型,是保险业进步的一种表现。不过,细细分析不难发现,一些保险机构推出奇葩险,早已偏离保险的本质,更多的是一种经营销售的策略,而忽略了其服务属性。保险公司更多侧重营销和推广,而忽视了后续的咨询和理赔等服务。即使被实践接受的保险产品,如“熊孩子险”,很多投保人也并不清楚该保险的实际价值和真实含义。另外,不少奇葩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“时令性”,其保障难有持续性,从而给费率定价造成极大困难。

  此外,一些奇葩险也缺乏风险评估和保险精算的数据支持,个别产品设计先天不足。保险是一种对可以承保的风险事件的管理手段,保险产品的开发和设计,离不开对于风险概率事件的精确统计。不少奇葩保险产品并不满足上述前提,例如“扶老人险”,将“扶老人”定义为风险事件,既不符合社会道德原则,也缺乏精算数据支持,产品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。

  在奇葩险种表面繁荣的背后,我们也应该看到投保人投诉量的一直上升。购买便捷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凑热闹的冲动消费,并没有认真查看条款或想想自己有没有需求就轻易购买了,等真正出险时才发现了自己根本就没有读懂条款。

  健康的市场需要的不仅是产品创新,还要有过硬的服务。消费的人在买保险时需要冷静,商家在研发新产品时也需慎重。

上一篇: 上一篇: 保险行业的变迁:昔日骑自行车查勘现场 如今利用互联网即可赔付
下一篇2023中国功效护肤产品成分解析:借势心智红海还是另辟蓝海航道?